“裹药”的历史渊源

首页    新闻资讯    “裹药”的历史渊源

       “裹药”疗法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疗法。裹药源于民间、传于民间、用于民间。“裹药”调病治病的原理基础 —“穴位温热导引”,此类方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九五裹药更是依据于此:
       “裹药”的根源期:
       50万年前原始社会,我们的祖先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,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灼伤,结果却发现原有疾病减轻或消除;或烤灼腹部,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,故认识到灸熨可以用于治疗,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,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。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,认为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,这也是裹药的雏形时期。
       “裹药”早期临床应用期:
       《扁鹊心书》云:“人于无病时常灸(灸;局部温热的意思)背,虽未得长生,亦可保百余年寿矣”,用灸背预防疾病,延年益寿,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
       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大风汗出、灸意喜穴”,说的就是用药物温热穴位的保健方法。
       唐朝初步发展期:
       唐朝名医孙思邈经常用艾叶温汤洗浴足三里。他幼年多病,中年时常令“艾火遍身烧”,93岁仍“视听不衰,神采甚茂”。孙思邈常将此种外治疗法用于他人疑难杂病诊治当中。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,隋文帝、唐太宗、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他,并大赞外治法的神奇之处。
       清代成熟期:
       清宫医案里记载:光绪34年,光绪皇帝经常腰痛无力,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多种中草药物粉碎揉搓后,将药物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 寸宽的腰带,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,此类方法效果奇妙,用之疼痛即减,腰部活动轻松自如,以补汤药之不及。光绪帝用后大赞“裹药”腰带奇效无比,之后,宫内御医将此法广泛用于多种病症,并取得相应疗效。“裹药”方法在此时期已进成熟,各医家广泛应用并成为外治法中重要组成部分。
       “裹药”现代创新期
       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,我们的祖辈一直用这些古朴的方法治病救人,挽救了无数生命。但西医的盛行,西式教育和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割断了中医的传承。
       北京瑞气通祥中医研究院成立了一支中医专家研发团队,专门针对现代人群疾病特点,从中医药外治领域出发,希望研发创新出一系列符合现代慢性病人群的方法。尤其近十几年来,我们通过对大量“裹药”历史文献记载的研究,针对现代人类疾病特点,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理疗技术,经过反复研究创新、临床验证,首创出国内新疗法、开创了更具划时代意义的“裹药”平衡疗愈疗法,并已取得显著疗效与各界好评。

 

2019年10月29日 10:53
浏览量:0
收藏